讀博班前就希望知道的 5 件事

by arielgogogo

嗨!歡迎來到我的第二篇網誌~

👩🏻‍💻 如果你第一次來,關於我是誰:

我是 Ariel,中途轉到公共衛生領域唸博士班的崩潰博士生…。博士生涯中同時也歷經了搬到異地生活、結婚和生子等過程,目前第六年的博士生涯ing,但也因為懷二胎中,稍微放過自己地休學中。

看到「六年」就知道我的博士生涯絕對不算什麼成功的案例,整個過程大多都覺得自己失敗至極,直到最近半年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澱跟隨興的閱讀,才發現自己其實一次歷經了許多會令人感到困惑的人生改變,也許不用這麼苛責自己。

第二篇網誌想和大家分享那些我希望「讀博班前就能知道五件事」。
這些要點是我在歷經作了一年左右的論文工作,結果發現要重新來過的崩潰狀態時,每天都在思考究竟是哪裡出問題,得出一些自己概念錯誤的地方,提供給大家分享。
如果大家從一開始就沒這些毛病,那真的是太好了!🥲

💡 讀博班前就希望知道的五件事:

  1. 作研究到底是什麼東西?
  2. 成為博士究竟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3. 現在就開始寫論文計畫書!
  4.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 advisor
  5. 怎麼樣是好的研究?
警語:每個人的博班生涯因為個人選擇、指導老師、所的制度風氣組成等眾多因素而天差地遠,好與壞也是個人價值觀判斷,寫文章想提供經驗參考交流,還麻煩大家都理性討論自己的規劃跟需求喔~

1. 作研究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在進入博班的時候,還是有希望以後能 improve the health environment 的想法
但!研究作出來的知識究竟是如何被使用的呢?

👉🏻 研究做出的新知識離被拿來用可能還很遠很遠

以臨床上的治療 guideline 來說好了,當臨床人員時要把結論記下來給病人建議
但這些 guideline 的形成,可能來自於多個國家最有經驗的臨床人員、研究者等眾多 stakeholders 組成 commitee,定期開會討論出來的
討論的時候可能使用那些EBM有教的證據準則搭配個人經驗(這部分我就完全不熟了,笑)
綜合各種大型 clinical trials 和 meta-analysese 的結果來作的決定
而研究者常常從事的 original aritcles 呢?往往可能只會是某篇 meta 裡的小成員(甚至連收都都不進去,笑)
所以獨立研究者(尤其是博士生)做出來的研究,可能只是貢獻一點點小新意到世界裡,到要在世界上真的被使用,可能還距離很遠很遠

有些人可能會說:在大學或是碩班讀 paper 的時候不就已經知道單篇文章就是這樣了嗎?
就是花很多時間讀一堆看無的東西但好像只有一個小廢屁結論
但這件事會在研究徹底失敗,或是超級不順利的時候重擊自己(笑),會懷疑自己究竟花了這麼多時間,但最後只得到這點小結論(而且還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克服成功),究竟是在做什麼呢~~~(天公伯呀~~~)
我想能先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就是這樣,而且理解到自己就是在建立這個遇到挫折想辦法解決的能力,也許就能更堅定而有信仰(而且做風險管理)地走在這條路上吧(?)

我都還記得我第一次走進我的指導教授辦公室,分享想要改善社區藥局比較少成熟的 guideline 可以發摟這件事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立刻分享了一個學者做了一輩子可能也只改變過一個政策的故事給我聽,而且還是很有聲望的學者才有辦法,讓我覺得:咦?身為老師真的可以說這種話嗎?!哈哈哈哈哈
只能說他也是說得很實際,後續還有三百字感想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當然我也知道有些像醫管領域的研究所,研究的議題可能是單一醫院,或是單一單位遇到的問題,研究結果出來馬上就可以改變制度,測試改變結果等等,也歡迎從事這樣「馬上可以用」研究的朋友來跟我分享你們的經驗,一定很有趣:)


2. 成為博士究竟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了回答這題我還回我們所上看有沒有什麼對博士生的願景與期許之類的,結果除了修業要求什麼都沒找到

我自己觀察所上的博士生,覺得大家來讀的動機大約分成三類人:
(1) 職場上有需求要博士頭銜比較能晉升的人
(2) 就是想走研究路線,擔任教職成為教授的人
(3) 只是想改變現狀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為啥要來的人(就是我,笑)

👉🏻 Plan career goals as specific as possible and make sure they align with demands of a PhD

那我自己究竟為什麼要讀博班呢?

其實我原本的人生規劃,是讀完碩士之後想進入藥業闖蕩看看,但就在讀碩班的同時跟現在的先生開始交往,也有打算之後要結婚共組家庭;經過兩年的溝通,男子因為自己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太願意到台北生活。期間我也不斷打聽離開台北擔任我有興趣職位的可能性,當時是 pre-COVID 時代,遠端工作根本就不是個選項。於是在家人的期許,以及有興趣的職位本來就是在 Medical 部門,想像應該跟每天作研究的生活差不多吧~加上對自己到新環境適應力極為有自信(😂)的各方考量加成下,報考了異地的公共衛生博士班,然後還考上了……。

為什麼選擇公共衛生呢?其實當初也只是覺得想學習很夯的資料分析,我只知道公共衛生領域會處理資料,也想學習除了原本藥學本科外更廣的知識。

看到這裡可以發現,我根本沒有什麼很明確的目標(笑)

雖然有看修業要求,但也只是覺得自己應該做得到吧~~~(可怕的天生樂觀者)

還記得面試博班的時候有老師覺得我對公共衛生領域其實一無所知,那其實可以念碩班就好了呀,為什麼要把寶貴的博班位置給我;以及我跟當時已經在讀博班的大學同學 deoneris 說我想學習資料分析時,他回答我想學資料分析修個課就好了呀!
現在回頭看,覺得他們真的也是沒有說錯呢(笑)

所以如果有要讀博班的話,我想認真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讀,具體列出自己的生涯目標,並檢視跟博班的要求有沒有相符,可能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這樣在途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想起自己的目標,也能想出比較矯捷的方法來應對吧(沒錯,在博班不一定要靠自己硬碰硬喔~)
只是為了要博班頭銜的人可能都比我還能有效率地完成這件事(茶)

那是什麼讓我還撐在這呢?

大概是已經花太多時間了的恨與不甘心吧(沒開玩笑)
但在通過計畫書口試之後,執行研究中也還是不斷遭遇新的挑戰,有新的領悟
也在計畫嘗試未來的目標

期待後續沉澱後也能繼續跟大家分享:)


3. 現在就開始寫論文計畫書!

忍不住又要叫出這張圖,論文那列第四年到第五年間的灰線,就是那崩潰的失落的時間(哭)

就像我在第一篇網誌也有提過的,如果有打算想要完成博士學位,而且學位的要求有包括完成博士研究論文一份的話,現在就開始寫論文計畫書吧!

就算一開始完全不知道怎麼寫,用中文寫、只寫大綱或是只有很少字也沒關係 

這就是博士生涯的主要訓練過程呀!要是一開始就會寫… 那為什麼要讀呢(哈哈哈)

我驚悚的公共衛生博班生涯:編年流水帳大綱》 — Sincerely, Ariel

拿一位所上的優秀博士作例子,他超級飛速地在博二作學科筆試的同個學期也完成了計畫書口試,大家都驚嘆這個進度!
但在請教他的經驗的時候,他表達大家都覺得他光速,但他自己覺得也是經歷了非常久的修改才能提出:他在進入博士班前也有在所上作研究助理工作,所以對博士需要的具體要求較了解,也提前跟他的老闆討論如果他有意拿博士學位,可能要怎麼設計自己的研究;而且就算是這樣聽起來已經超前部署了,在提出計畫書後,研究的執行過程也是有不如預期的時候,我也眼睜睜地看他大幅度改動原本的計畫書內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的是怎麼超前部署都不嫌早(笑),畢竟實際執行下去,會一帆風順還是遇到大石也是誰都很難說,能盡早開始,盡量想清楚,盡快把進度往前推是唯一解方。

而為什麼要及早開始寫計畫書,而不是透過其他方式,像是拿 paper 跟老師討論呀、做成 ppt 呀、寫冗長的 e-mail 呀,都不是好方法的原因(相信我,以上我都有做過……)
就要呼應第一個「作研究究竟是怎麼樣」這件事

博士生的訓練,就是要深度地理解某個細節議題,找出其中還可以改善之處,有時候那個改善真的超級小及細節,如果不透過很仔細的 literature review 來說明先前已經知道什麼,為什麼還有值得研究改善之處,指導老師很難 catch 到這細微的點(就連已經詳細寫成計畫書之後都還要花很多功伕讓指導老師 catch 到,也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4.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 advisor

關於博士生涯的資訊,網路上真的不太多
那段低潮時期最常滑的似乎就是 Quora 了
有好多上面的建議都覺得相見恨晚(笑)
其中一個是

One skill trained in PhD is to finish your own research with very little help.

— Someone on Quora

白話文的話,大概就是「博班是第一次訓練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吧!

在這個部分我最錯誤的 mindset ,就是過度認為自己在公共衛生領域只是個小白
啥都不懂
我的指導老師又是在公共衛生領域已經非常成熟且有聲望的學者
所以每當我提出我想作的研究議題時,老師常都會反問
「這有什麼重要的?這不是已經知道了嗎?」
我都錯誤地把這些反問解讀成:
可能在他有經驗的意見中,這些研究議題不是好議題

但事實上的好消息是,什麼議題都是好議題(笑)
只要是你心之所向想解決的問題,而且可以邏輯充分解釋
素材和資源也許可

我真的是到後來計畫書大致有個輪廓
已經被反問到以為自己能力有問題,心死地亂回答老師的各種反問
(也是因為已經寫了許多,腦中才有內容用來亂回答……)
老師才終於說:其實這就是他希望我們能回答的(啊…… 原來是這樣啊…..)

在這部分給大家的建議,就是

👉🏻 不要害怕到處詢問有經驗的人可能會怎麼作,參考然後自己作決定!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 advisor!相信自己吧!

後續在第一次投稿的經驗時,也是有老師建議的回覆跟我自己想採用的方式不同的時候
我最後還是解釋原因後,用了自己的方法,也的確因此得到更多 reviewer 的回饋
老師在研究這條路上的經驗可能已經非常老道,有時候會採用最效率的方式,當然通常是可行的
畢竟他們手上可能有五百個 projects 等著他處理,能一步到位絕不要走兩步
但新手的我們每次經驗都是嘔心瀝血,不要放棄自己真的思考過,想嘗試看看的時候

而在詢問有經驗的人這方面,我也是歷經好幾位專家願意花時間跟我談談他的想法
也不會跟我計較是不是要掛名等等
也是讓我感受到真的對研究有熱情,而且越有能力的人,其實都是相當很樂意和他人討論的
(當然能至少在 Acknowledgements 提到會是更好的做法)

🛎 貼心提醒:詢問專家這件事,每個老師的想法非常不同
擅自去問其他專家有時會是有些老師的大忌
如果擔心的話,還是先跟指導老師討論你想詢問哪些專家,再行動會是最保險


5. 怎麼樣是好的研究?

老實說,這題我也還在探索中
也很想拿這個題目去問更多更有經驗的研究者
但我相信問每個人也許都會有非常不同的答案

關於要作什麼樣的研究題目?我的指導老師大概會說就是: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important, or
Something different
(就這樣免費把他多年的心法給賣了,哈)

而這些指標怎麼衡量,我想大家心中都會冒出非常多不同的標準吧
當然可以用一些客觀的數據來 justify
比如說疾病負擔很大的疾病、患病人數很多、後果很嚴重……等等
那罕見疾病呢?還是有許多重要的研究吧
所以… 關於每個人覺得什麼最重要,最好,最值得探索出什麼樣的答案
大概都有很不一樣想法吧

另一個觀點就是:

👉🏻 最好的研究,就是寫完發表的研究

這我也覺得是一個不錯的答案
在參加完一次小小的研究口頭競賽的時候也有這個小心得

為什麼呢?

一個研究在作完之後,透過寫作整理最重要的發現
以及討論這個發現跟過往有什麼不同,有什麼限制,和未來可以往哪裡去
有沒有需要跟其他國家,其他相關或類似的疾病比較討論
在這些都仔細思考完一輪,寫完一篇文章之後,會更了解自己發現的這些結果到底有什麼意義

投稿的過程,更是與其他這個領域裡的有經驗者的交流
確認自己想象的意義不是只是自己想像而已
(在 reviewers 回覆他們也覺得這個議題值得讓更多人知道的時候,真的超級鬆一口氣,笑)
而且 reviewers 提出的問題和回覆修正的過程中,會更豐富許多自己沒想到的面向

在論文口頭競賽的時候,也有感受到因為已經是寫完文章的研究
面對評審老師的問題更可以想辦法提供自己 review 過文章的現況,來解釋研究過程中的思考邏輯及決策原因
光是能這樣跟評審老師交流,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狀態
接下來就看跟其他參賽者比較誰的題目評審老師們覺得比較有貢獻之類的
這也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了(?)

我的指導老師也是視發表為非常重要的工作
以前不太懂這真的是研究者的使命嗎
後來漸漸可以理解這也是最有機會把自己成果為世界所用的方法

當然在這科技和社群發達的現在,應該有更有效率的方法吧?
我也還在學習探索中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但在這篇文章中我沒有提到的,就是

博士生涯中的經濟來源!

直接說結論:我很幸運地還是有家庭支持我的經濟🥲
但這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
是讓我在研究生涯低潮時懷疑人生的主因
也是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最希望能提前安排好的規劃

而且不只是我…
🔗 Financial insecurity 也是讓 PhD 學生們的 mental health 狀態堪慮的重要原因
只是要怎麼描述這個重大又重要的問題,我也還在思考和汲取更多資訊中……

也歡迎對博班生涯經濟來源議題有感想的朋友們來跟我聊聊你們想和大家分享的要點


以上就是五點我希望讀博班之前就能了解的事情
也許真的也是五個很深刻的個人反省
顯得內容有點繁雜和碎碎念……

有哪幾點看完你覺得特別有共鳴的呢?
或是有更多問題想問
歡迎留言告訴我!(留言不會公開大家的聯絡資訊,不用擔心)

也可以到 instragram 找我聊天!
https://www.instagram.com/arielandbeyond/

🌁 如果想把這五件事的簡答下載下來提醒自己
我做了這個簡答圖,歡迎大家下載:)

Photo inside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2 comments

Ching-Yu Wang November 12, 2022 - 8:13 am

好讚的分享!曾聽過一個老師說每個人的博班生涯都有自己的故事~這真的是在還沒讀博之前不會明白的😅

Reply
arielgogogo November 13, 2022 - 4:13 pm

太謝謝鼓勵了(淚)
真的,讀博班前聽到有前人念很久呀或是很不順利的故事,都會想說自己應該不會吧(???)
殊不知呵呵呵呵呵⋯⋯(嗚嗚嗚)

Reply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