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開工快樂!
Ariel 的社群經營諮詢雖然只進行到第二位諮詢者,但有感受到現在每個人都想卡進社群
似乎是發現這裡居然是一個已經經得起驗證的商業模式
每個進來的人,心底默默都有著「變現」這個目標
Ariel 也認為,如果能持續經營,變現應該是滿有機會的事
但難就難在「如何開始」,更不用說「持續」更是開始之後馬上面臨的難題
Ariel 自己也還在掙扎和努力當中(笑)
想和大家分享在進入「變現期」之前的「免費創作期」
影響自己很深,覺得非常受用的幾個概念
這些概念可能特別適用於還沒有自己的服務/產品,但就是想嘗試看看社群經營的人
- 做就對了!的關鍵觀念:Growth-Fun Spectrum
- 找到想要說些什麼的方法:3 大定位模型介紹
- 找到自己能快速產出模式:用成品決定平台
- 找到同伴
1. 做就對了!的關鍵觀念:
Growth-Fun Spectrum 成長與好玩光譜
by Ali Abdaal
其實在 ”社群經營“ 變得熱門,各種教大家可以快速變現的課程如雨後春筍冒出之前
仔細觀察幾個現在已經是頭部創作者的國內外 KOL
每個人開始的初衷,大多都是:
「喔,當初就是覺得好玩,想要紀錄生活」
沒想到做著做著,就做出一片天
開始看到一些社群經營導師,會說如果只是一直追產貼文,也是一種無效努力喔~
對,如果社群經營變得只是每日盲目追著貼文產出和漲粉數
讓生活變得充滿壓力與焦慮
那似乎社群經營就變得沒有那麼有意義了
但如果產生貼文、創作、書寫的過程
也是對自己意義非凡的重要工作呢?
這時想和大家介紹 Ariel 第一次是從 Ali Abdaal 的課程中聽到
覺得在經營過程中,持續會出現在 Ariel 腦中的概念:
Growth-Fun Spectrum
Ariel 姑且把他翻譯成「成長與好玩光譜」

Growth-Fun Spectrum 的概念,就是越往上圖的左邊
也就是越明確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越像專業品牌,越有機會快速漲粉
而越往右邊,越偏向是個人興趣的產出,漲粉速度可能會較慢
當然隨著不斷嘗試,每個人都會在這個 Spectrum 上面左右滑動
這個概念如何幫助 Ariel 呢?
Ariel 一直都很喜歡社群,喜歡的原因,大概就是自己也很喜歡看 YouTube
覺得從 YouTube 上看到很多不一樣的世界:
很多想要的理想生活、從來沒聽過的概念
也讓自己想持續學習更多不一樣的事物
也會想「做」社群,其中一個動機就是想和這些創作者們成為「同事」吧(笑)
Ariel 自己也有嘗試過經營和自己專業高度相關的「醫療粉專」
但最後因為自己商業經驗不足,一直沒有找到持續變現的方式而終止
再啟爐灶做個人社群內容的時候,也因為正好是自己個人職業生涯的低谷
想辦法從低谷中擠出一些「希望大家不要踩自己踩過的坑」的內容後
好像也因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也沒有特別有專業的地方』
就不知道該寫什麼了
後來因為遇到 Growth-Fun Spectrum,讓 Ariel 真的有放下執念
不要想太多,創作就對了!
因而開始比較像是「紀錄」、「寫心得文」的創作模式
像是分享自己很喜歡上的社群經營課程的內容
上到哪些地方覺得是「Aha!moment」,紀錄、整理出來
也就是,不要忘了「創作」這件事也可以單純為了「have fun」
或是其他變現以外的目的
粉絲如果成長地很慢,也是正常的,不用氣餒
“ I will give you the biggest tip when it comes to content creation:
by FB 獨立董事、國際創業家、演說家 Gary Vee
Document. Don’t Create.”
如果不能變現就不想做社群經營了嗎?
那也許可能要慎重思考經營社群是不是一個好的時間投資🤔
2. 找到自己想說什麼的方法:3 大定位模型介紹
已經決心要經營社群,還不確定要做什麼,但可以放下執念,開始再說!之後
那究竟要怎麼開始呢?
網路上有非常多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做「內容定位」
Ariel 覺得也是可以幫助大家「開始」非常好的方法
個人品牌黃金公式 by WA 主理人 Vanessa
第一個想推薦給大家的,是由 Weekend Assembly 的 Vanessa 提出的「個人品牌黃金公式」
Ariel 自己認為這是初學者最容易上手的方式
(直奔好用框架,請看貼文的第 3 頁)
也就是從自己的「專業、興趣、個人價值觀 / 理念」當中,找到自己想不斷訴說的話
相較於接下來要介紹的其他方法
會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深掘自己的內心
「個人品牌黃金公式」是相較之下 straight forward
很快就可以列下很多可能主題的方法
還可以在這三大面向中找到交集,花式混合主題產出
Golden Circle 黃金圈法 by Simon Sinek
Ariel 自己最一開始做個人社群的時候就是用黃金圈法
黃金圈法的好處,是可以透過「不斷問自己的 why」的方式
來找到自己真的很想訴說的事
也可以用來確認自己究竟為什麼要做社群
(Ariel 自己的黃金圈用法,請看貼文第 4 頁)
Ariel 自己透過這個方法,另外找出了一個自己心底很在意,但原本沒想過的原因:
「想紀錄女子企圖兼顧家庭、職涯與自我的過程」
想出這個主軸的原因,是覺察到自己的低谷究竟如何而來
發現女子們真的太難了,在多重角色的變換下,事情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和理想差距越來越遠
覺得這真是太重要的議題了!
但要把這龐大的問題說清楚,一時半刻可能有點難產出
這也是當初用了「黃金圈法」找到自己的 why 之後
還是花了有點長一段時間,包括放下執念,用比較「好玩、紀錄」的態度來寫社群
才開始能持續有成果
現在回頭看,是因為自己對「How」的概念還不夠熟悉
Ariel 現在會認為「How」其實就是你的 Unfair Advantages
用哪些角度、主題切入,是你特別能說的,最好可以連結你的 why
最後再挑選你的「what」,也就是產出什麼成品
這在篇網誌第 3 大部分也會再詳談
推薦大家在稍微能持續創作時,也拿黃金圈來問自己那個「非說不可的故事」
或是在猶豫要不要做社群的人,也可以拿來找到自己「非做社群不可的理由」
Ikigai 生存意義跟喜悅 by Héctor García & Fracesc Miralles
最後一個找到社群內容的方法,是充滿日式風采的 Ikigai
也就是找到自己 熱愛、擅長、社會需要 和 能獲得報酬的交集點
Ikigai 是 Ariel 認為最難
但也是超級值得探詢的一個 model
還記得 fellow PhD Minnie 提到他們所上有一位已經財富自由的 50+ 歲「同學」
Minnie 問他到底要如何像他一樣,已經有好幾個成功的 Start-up 經驗
還來讀博班,追尋自我的實現?
Minnie 說「同學」回她:
「You really need to find your Ikigai!」
聽過這個故事之後,Ikigai model 就在 Ariel 心中成為致高的存在
希望自己也能持續探詢自己的 Ikigai 🤩
3. 找到自己能快速產出模式:用成品決定平台
找到定位,也就是自己要寫哪些主題之後
就可以開始嘗試什麼樣的「成品」,是自己最快可以產出的
能快速產出的「成品」,會決定要在什麼「平台」上面展現
而考慮平台一個重要的考量點,那就是要可以「得到回饋」!
因為「回饋」會是自己找到自己的優勢、大家想看什麼最重要的途徑~
我想最多人可能擅長的,是「文字」,那就可以考慮目前最新的 Threads
在台灣用戶多,且只要每天書寫,增粉快速!
如果未來有機會想找的客戶年紀較長,也可以考慮在 facebook 上做發布
不嫌麻煩的話兩邊同步露出,也是很好的增加曝光方式
如果是想寫給專業人士、HR 看,Linkedin 也是值得嘗試的平台
如果稍微喜歡「影像」,instagram 應該是現在最熱門的平台了
可以呈現內容的方式多元,可以簡單一張照片搭配內文
也可以用照片輪播呈現較長的貼文
甚至直接用現在當紅的短影音
不怕露臉的話,直接對著鏡頭說故事,開直播,對有些人來說是最容易的產出方式
小紅書、TikTok 自己沒有涉略,歡迎大家給 Ariel 回饋~
能快速產生什麼「主題」也是測試的重點
Ariel 在嘗試期也有發現自己怎麼樣都寫不出來的內容
那就是「育兒」相關的內容
雖然對「育兒方法」有興趣,但兒童發展是個專業
就算看了專業的論文,但因為缺乏實際經驗(只能觀察自己的小孩 n=2),怕自己寫文會說錯
其中一篇育兒相關的內容,在磨了 3 週還是寫不好後,果斷放棄
在找到自己能快速產生內容的過程
也會發現自己不擅長產出的內容
文字派的 Ariel,其實產出第一篇內容的地方,就是這裡!
是一篇網誌文章
但網誌文章最大的缺點,就是經營需要時間
發出去要花極大力氣才有可能有人看到
更不用說有人會願意給回饋了
因此 Ariel 也很快就換到可以更快獲得回饋的 instagram
到近期已經過了「內容產生嘗試期」,大概已經找到自己能製作的內容
才開始嘗試其他更「長尾」
需要長期經營的平台,例如這裡(笑)
內容嘗試期,依照每個人更新頻率不同
及個人糾結程度不同,可能可以安排 3 – 6 個月
如果遇到糾結事項超過 1 個月,建議可以找有社群經營經驗的專家給自己建議
“ You cannot read the label inside the bottle. ”
有時候很多糾結點是自己被自己困住
每個人都需要一面鏡子,幫助自己看清不同角度的自己:)
4. 找到同伴
就算是在容易有互動的平台上,在最一開始,還沒有人追蹤的時候
發出去可能也是完全沒有人看到
說不定也是要過至少 1 – 2 個月才會有人開始互動
有時候連這個時間都撐不過,就會感到沒人在意自己的內容
宣告收攤!
因此從 Day 1 就找到同伴是很聰明的方法
最近市場上也察覺到這種需求
開始有各式各樣的陪跑班、30天挑戰創作營可以參加
如果真心想要好好經營社群
超級推薦可以找一個和自己的 vibe 最合得來的參加
而如何撰寫社群內容,如果只挑選一個心法,Ariel 大概會選這個兩個圈圈的交集的圖吧
其實寫社群內容,就是要找到自己能提供,且觀眾想看的交集
但難就難在,右邊的那個圓圈完全是個未知世界
也許可以用一些商業報告大概猜測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方法,就是實際把內容發出去,在測試中找到自己的甜蜜點!
這也是從第一篇內容就有人回饋有多重要的原因

這一篇文章也是因為「Everyday CMO Project: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行銷長」
這個 30 天的個人品牌挑戰,而誕生的文章
參加這樣的團體,真的可以幫助自己快速得到回饋
而快速得到反饋,高效迭代,是所有高績效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會採用的強大策略
(詳見《高績效心智》)
Ariel 自己也是在社群路上跌跌撞撞
終於在同伴中找到貴人,成為自己的鏡子
敦促自己進入社群經營的第二階段:品牌與服務建立
期望也能進到變現階段
社群真的是能幫助自己達到許多目標的一個工具
這也是 Ariel 這麼喜歡社群的原因
而這個目標不一定要是變現
Ariel 自己的社群經營諮詢服務,可能也會逐漸結合更多除了變現之外的其他目標
也許不是最受歡迎的路,但也反映著 Ariel 的個人價值觀
Ariel 也會不斷嘗試,成長
和大家分享一路上的所得✨
想知道更多「職涯探索、自我成長、社群經營」內容
記得到 instagram 追蹤 Ariel
有任何心得、建議也可以私訊 🔗 Ariel 的 instagram !
讓大家可以訂閱網誌的電子報功能也規劃中,等我等我!
這次的內容讓你最有感的是哪個部分呢?
也歡迎來和我聊聊喔!
🔗 Ariel 的 instagram